“全球抢人”背后:香港缺人,挺急的
编辑 | 刘景丰
今年 6 月,香港老牌商业财经媒体《香港商报》发布一篇文章,标题就是:" 香港缺人,挺急的 "。
(相关资料图)
以酒店业为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香港欠缺 9000 多名员工,空缺最多的工种是房务部,其次是餐饮部和前台部。
另一统计数据显示,过去 5 年,香港劳动人口减少约 21.9 万人,而企业职位空缺由 2021 年 3 月的约 3.9 万个增至 2023 年 3 月的约 7.8 万个,空缺率 2.8%,创下 9 年来新高。其中,最紧缺的行业是科技、医疗、教育、银行保险与航空、建造、酒店服务等。甚至为了招医生,香港医管局特意放开了香港医生必须会粤语的要求。
与之相对的是,香港失业率进入新低,打工人一改过去数年因市场不明朗不敢贸然转工的情况。
香港缺人的背后,一方面是今年疫情之后,餐饮、航空等服务行业复苏带来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影响香港金融、贸易行业,导致相关行业人才流动增加,加之人口出生率低,共同引发香港 " 缺人 " 现象。
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单一影响下,香港特区政府近几年加速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以谋求经济结构的转型。
这大大推动了对 IT 互联网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 IT 及数码人才机构曾估计,未来 5 年香港需要额外 10 万名相关人才,才可满足市场招聘需求。
为了保持香港的全球竞争力,特区政府自去年底推出了多项 " 抢人才 " 计划,以吸引高技术或优秀人才来港定居;而针对建造、运输及服务行业出现的劳动力严重短缺情况,则计划以 " 输入外劳 " 形式解决。
在数据层面上,香港的 " 抢人才 " 计划已经初见成效。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 10 万宗申请,约 6.1 万宗获批。其中," 高才通计划 " 约有 2.6 万宗获批。
但由于政策落地时间尚短,多名受访人士均向霞光社表示,人才流入对香港市场人力短缺的实际影响暂时还未显现。
" 身边已经有一些亲友通过最新的人才计划来港,明显比我当年来港工作更加简易,但时间尚短,人才引进对各行业带来的变化还不明显,相信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 香港金融行业从业者黎阳说。
金融服务业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其从业人口仅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 7%,却贡献了超过 20% 的本地生产总值。去年开始,各大投行的裁员潮从华尔街蔓延至全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深受波及。
有一个现象:随着去年香港摩根士丹利、花旗、高盛等先后裁撤大量投行职位,进而引发金融行业裁员,导致香港核心地区办公大楼空置率一度突破 25%。而 2019 年 12 月,香港房地产投资管理及服务公司仲量联行发布的《12 月香港地产市场观察》中称,香港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为 5.9%。
" 去年行情不好,香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例如美联储加息等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区域冲突等,让 2022 年全球资本市场险象环生,风险事件频发,市况低迷。而且,香港又爆发第五波疫情。这些都对香港股票、债券市场产生巨大波动。" 黎阳说。
黎阳就职于香港一家中资证券公司。相比许多外资投行的大量裁员,他所在的公司虽然也有亏损,但亏损规模不大而并未裁员。不过,受业绩下滑影响,他的同事不得不接受实际薪资下降的现实。
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以 " 高风险、高回报 " 著称的对冲基金,同样开启人员紧缩模式,一些围绕对冲基金高端职位的香港猎头公司,也不得不走出舒适区。
何婷曾在香港某对冲基金猎头公司任职,前几年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公司只做高端人才业务,靠着围猎分食这些 " 食物链顶端的岗位 ",即使她本身招聘数量有限——一年只做 6、7 单,也可以很好地养活自己。
但去年开始,情况变了。在金融投资行业大裁员之下,公司原有业务需求急剧下滑。为了生存,他们开始将猎头业务向普通职位全面铺开。" 为了获得更多人才招聘需求,公司现在做了一个招聘网站,面向各行各业普通职位的招聘。而不再聚焦高端人才,甚至不再集中于金融行业。" 何婷说。
虽然不少投资银行陷入 " 裁员潮 ",但包括保险、后台、理财等在内的银行业人才却非常抢手。保险业监管局数据显示,由于跨境人流恢复正常,压抑多时的需求得到释放,今年首季香港对内地访客的保险销售额猛增近 27 倍。
据彭 . 博社报道,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后,来自内地的业务量激增,加上由于近年香港人才流失,香港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加入 " 抢人大战 ",新招聘员工的薪酬上涨幅度可达 30%。而据 Natixis SA 估计,该行业约有 4000 个职位没招到人。
任云任职于内地某家资管公司的 HR 岗位,去年底至今,公司内部已经有三名年薪百万人民币级别的员工跳槽去了香港市场。
任云了解到,其中一名中级员工在跳槽到香港某家族办公室任职后,薪资翻了一倍;另一名跳槽去某公募基金香港办公室的前同事,也实现了大幅度的薪资上调。
" 不过实际上他们能拿到多少,还要看收益来评定年终绩效。常规的薪资涨幅方面,香港资管行业每年一般都有 4% 到 5% 的调薪。" 任云说。
去年,IT 及数码人才猎头公司 Venturenix 曾估计,未来 5 年香港市场需要额外 10 万名人才,才可满足招聘需求,但每年却只有 1500 名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而 Venturenix 今年发布的《2023 年度本港薪酬指南》显示,香港信息科技人才供不应求,市场每月平均推出 7400 个相关职位,但目前平均每月只有近 4000 名 IT 人才求职。其中,AI(人工智能)成为最受关注的职业技能,相关工作职位相比去年增加了超过两倍。
市场对 IT 人才的需求,也带动相关职位的薪酬增长,跳槽薪资增幅平均达 20% 以上。
香港医护行业也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文件显示,2022 年香港医生流失率为 7.7%,离职人数 486 人。其中,部分专科医疗在 2022 年出现人手负增长情况,以急症室医生人手缺乏的情况最为严重——在医管局的七个区域医院联网中,有六个都出现了录取医生人数不如离职人数多的情况。
香港居民吴晓告诉霞光社,自己最近在公立医院就诊时,时常听到医生感慨工作更忙,压力比过去更大,而医护人手不足反映在他和其他患者身上,就是看病排队等候的时间更长。
" 我前段时间嗓子痛,去公立医院挂急诊,光排队就等了 5 个小时。" 吴晓说,虽然过去在公立医院看病也一直都要排队,但现在的等候时间更夸张了。
但她也强调,这只是个人的一次经历,或许不能代表所有医院都是这个情况。
香港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陞出席立法会财委会特别会议时,曾针对如何增加人手及挽留人才表示,医管局目前已不再要求医生一定懂广东话,而且并不限于专科,"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我们最重视的东西 "。
为此,香港医管局今年启动多场在海外的招聘活动,以促进医护人才回流香港。比如,先后在英国伦敦和澳洲悉尼举办海外医生招聘,面向医科生、医科实习生、受训医科生及专科医生,讲解回港执业及专科培训机会,吸引合资格参加者赴港工作。
活动宣传海报显示,这些工作机会的年薪为约 84.5 万港元至 200 万港元不等,此外还提供包括 25 天年假、享简单及低税率等多项福利。
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吸引人才是政府的重点工作,海外招聘活动是其中一项招揽医学生及执业医生来港于医管局、卫生署及两间本地大学医学院服务的措施,强调当局将继续不遗余力吸引、挽留及培育医疗人才。
此外,香港自 2022 年公布的获承认医学资格名单中,还新增了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6 所内地高校的 10 项医学资格。而根据香港条例,持获承认医学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如符合相关条件,可申请来港从事医生工作。
另一个缺人的行业,是教育。根据香港教育局披露的数据,2021/22 学年未达退休年龄而离开教育行业的教师数量,是前一学年的近一倍,从 1390 人增至 2770 人。
香港居民王诺的女儿就读于香港一家私立学校。他告诉霞光社,女儿学校原本每个班都会分别配备中英文两个班主任,其中的英文班主任通常由外国人担任。而目前,基本所有班级的中英文班主任都变成了 " 清一色 " 的本地面孔。
按香港教育局此前的临时数字预计,本学年还将有 3540 名教师未达到退休年龄便离职。从整体公营中、小学教师流失率来看,预计本学年公营中学教师流失率将达到 9.8%,而公营小学的教师流失率也将达到 8.5%。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事务局网站上,在发布的 29 个政府空缺职位中,有 14 个职位需求由教育局发布,招聘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涵盖中国语文、英国语文、中国历史、经济、数学、物理、生物、体育、音乐、视觉艺术等多个学科,月薪起薪点为 34060 港币。
而且,相比以往的招聘要求,香港教育局今年发布的职位可开放给正在就读学士学位、以及将于 2023/24 学年或 2024 至 2025 学年毕业的大学生申请。
香港教育局此前回应,之所以做出扩大招聘范围的安排,是为了尽早招揽人才,吸纳有志之士加入教育局团队,以及协助青年更好地规划未来事业发展。
随着香港生育率维持较低水平,未来学龄人口下降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教师需求也会相应减少。
联合国人口基金最近数据显示,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生育率低的国家或地区,而中国香港的生育率为全球最低,每名女性仅生育 0.8 名孩子。生育率降低,也影响到了学校生源数量。
据香港教育局每年公布的《学生人数统计报告书》,近三年来,香港减少了 6.8 万名中小学生。
本地大学同样面临生源减少的情况。过去,香港 8 家资助大学的学士课程,招收非本地生自费入读的上限,为标准学额总数的 20%。而近期据港媒引述消息指出,有关限额将放宽至 40%。
除了各行业专业人才不足,香港更面临技术劳工短缺的现状。黎阳有几个体验:一是企业在招聘司机、保洁员方面比以往更困难,应聘者的‘胃口’都比较高;二是作为消费者的体验,餐厅的服务质量和态度更差了,落单上菜速度也比以往更慢;三是的士司机的服务态度变差,绕路、拣客、坐地起价、拒载、不过海等情况时有发生。
" 听说警方不断采取行动也难以根除,这有可能和人手缺乏有关系。单靠监管部门对从业者进行监督和劝吁,或者旅游发展局拍拍宣传广告是不够的。" 说。
在技术劳工中,尤以建筑和航空业的劳工短缺情况为甚。今年 4 月,香港建造业议会公布人力调查推算,指业内多个工种 4 年后将短缺 4 万人手。
其中,短缺占供应量 25% 及以上的工种被定义为 " 严重短缺 ",预计将增至 7 个工种,包括混凝土和灌浆工、假天花工 、平水工、棚架工、焊接工等。而建筑师、土木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的短缺人数也将增至 6500 人。
另外,随着香港全面通关,运输物流需求迅速反弹,根据香港机场管理局调查,预计明年年底香港航空业的人力缺口将达到 16000 人,其中超过 7 成为前线机场职位,尤其是地勤人员、机坪服务员、机舱工作员、飞机维修持工、技术员等 10 个工种。
为缓解劳工短缺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香港自 1989 年放宽输入普通技术劳工的限制,并在此后数次推行输入劳工计划。
今年 6 月,香港再度宣布将输入约 27000 名外籍劳工,以解决建筑、运输、航空等行业出现的劳工短缺问题,具体包括拟输入约 12000 名建筑业外劳,约 8000 名运输业外劳,当中约 6300 人为机场员工,其余 2000 人为旅游巴士及小型巴士司机。
此外,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还指出,将优化补充劳工计划,暂停执行 26 个非技术 / 低技术职位不可输入外劳的规定,为期两年。这意味着营业代表、售货员、侍应生、接待员、收银员、初级厨师、文员、电话接线生、洗衣工人等 26 个职位将可以经补充劳工优化计划申请输入外劳。
" 相比过去,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能看到更多南亚裔的劳工,不仅是在工地上,包括在菜市场等等地方也出现了聘用南亚裔工人的情况。" 香港居民王诺告诉霞光社。
据港媒报道,本轮输入外劳计划公布后,有劳务公司每日收到几十个来自内地的查询电话,咨询多个工种的到港工作事宜,因香港同类工作的薪资相比内地高出不少。根据香港特区发展局公布的相关职位月薪中位数,最高的前两项职位为潜水员(建造业),以及打摏工及机械设备操作工(搭式起重机),月薪中位数分别为 42000 港元和 40800 港元。而钢筋屈扎工、木工、电工等的月薪中位数也都超过 30000 港元。
今年以来,高学历求职者对香港市场职位关注度的显著提升。在猎聘发布的《2023 上半年就业趋势大数据洞察》中,中国香港的新发职位增长超过 93%,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软件、基金 / 证券 / 期货,以及专业技术服务。
而投递香港职位的人数同比增长近 2 倍,其中硕博类高学历人才投递增长近 1.5 倍;而在被投递的香港职能前十名中,财经相关职位占据五席。
除了更多岗位需求,薪资也成为吸引人才的原因之一。《2023 年薪酬调查报告》显示,劳动力缺口下,香港打工人的薪酬涨幅创下四年来新高。今年受访者平均薪资涨幅达 4.1%,超过 6 成受访全职雇员获得加薪。
随着香港本地失业率回落至逾三年半低位,今年 4 至 6 月平均失业率为 2.9%。就业市场也一改过去数年因市场不明朗,打工人不敢贸然转工的情况。
报告显示,超过 8 成受访者对向外谋求更好的机遇持开放态度,绝大多数受访者预期新工作 " 钱途 " 更佳。而打工人的预计求职期也有所缩短,由去年的 5.6 个月减至 4.8 个月,超过 30% 的受访者认为两个月内就可以找到新工作。
" 感觉现在在香港找工作比 10 年前容易了,而且香港职场没有所谓的‘ 35 岁即失业’或女性因婚育等受到的性别歧视。" 王蕾在香港求学、工作多年后回到内地,最近正计划重新回归香港职场。
" 香港的职场环境更加简单、公平,薪资待遇也更高,加上现在因为人才流失,不少行业都缺人,我打算趁这个机会再回香港‘闯一闯’。" 王蕾说。
香港大新银行经济研究及投资策略部指出,香港总劳动人口增加 1.54 万人至 380.2 万人,或反映通关后陆续有人回流香港工作,但劳动人口距离 2018 年高峰仍相差近 19 万人。
香港教育咨询行业从业者王新告诉霞光社,或许是因为接到的申请过多,目前香港对人才流入的审批速度很慢。" 包括今年很多学生的签注都还没有下来,有些在今年 4、5 月时候就申请了,现在已经马上 9 月开学了。" 王新说。
去年底,香港宣布多项人才引进计划,包括取消 "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 的年度配额,为期两年;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 / 回港就业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两年;以及最受关注的 "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简称 " 高才通 ")。" 高才通 " 将开放予年薪超过 250 万港元的高端人才,以及五年内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的毕业生等申请。一旦申请成功,即可获颁为期两年的通行证,且不需要事先受聘。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 10 万宗申请,约 6.1 万宗获批。其中," 高才通计划 " 约有 2.6 万宗获批。而去年一整年,香港才引进 3.5 万人。
虽然人才正不断 " 涌入香港 ",但有多少能真正填补香港的劳动力缺口,仍是个未知数。
" 我目前接触的几十个咨询客户,暂时都没有来港工作的计划,甚至他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能不能不去香港上班?’ " 王新说。
问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
一是今年 " 高才通 " 的条件更宽松,甚至取消了往年需要的 " 面试 " 环节,就连资料提供也可以电子化方式提交,这就使得外地人才可以直接线上申请,无需落地香港。
此外,一些申请香港 " 高才通 " 的人才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想去香港工作。内地港资企业 HR 阮真也告诉霞光社,自己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已尝试申请香港高才通,但几乎没人有立刻前往香港工作的打算。" 除了一两个公司高管,其他申请的朋友都是中层,他们办高才通,有些是为了孩子打算,也有人是因为要经常去香港出差,为了出入境方便。"
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网站显示,高才通人才可以 " 延长逗留期限 ",但申请人需在逗留期限届满前一个月内网上申请延长逗留期限,而提出申请时,申请人必须已获得聘用。此外,申请延长逗留期限还对申请人受聘从事的工作和薪酬福利条件有一定要求,即申请人须通常是由学位持有人、或由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资格、经证明的专业能力及/或备有文件证明的有关经验和成就的人士担任,以及该职位的薪酬福利条件须达到市场水平。
" 这样的话,即使成功申请到以‘高才’身份来港,但等到一两年后签注期满需要续签时,如果申请人没计划留港或没能在香港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可能会遇到问题。" 王新说。
黎阳则认为,舒缓人才短缺不能一蹴而就,目前人才引进政策落地时间尚短,因而对香港各行业带来的变化不明显,但影响力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日益显现。
关键词: